“另辟蹊径”易中天教你成为职业明星
2016年06月17日
编者按:2005年,是超级女声的天下,李宇春、张靓颖等一批新扎师妹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。而2006年呼风唤雨的,却是一批以前“藏在校园无人识”的学术“超男”。提起学者,总让人想起戴着厚厚的眼镜、满口专业术语无人懂、摇头晃脑做学问的“老古董”、“老学究”形象。现在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中式立领套装,偶尔手拿一把大折扇的易中天,用自创的“趣说历史法”将一个个久远的历史人物惟妙惟肖地推到年轻观众面前,立刻引起无数“意粉”、“乙醚”的追捧,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“超女”。 同样是学者,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?易中天的成功为何就来得如此迅速、猛烈?你也想成为“易中天”式的职业明星吗?且听职业专家教你向偶像看齐。 明星式的名利双收 易中天的“品三国”,生动平实,一经播出就大获欢迎,并有了大批的“意粉”。从职业成功的标准来看,他在学者中是当之无愧的职业明星。他获得了认知度、美誉度和号召力,随之而来的经济回报更不必言了。 表面上看是他的成功是寓教于乐、是创新思维、是贴近公众的表达风格的成功,其实本质上是职业生涯中的“价值实现过程”上的成功。 职业生涯的有两个重要的过程,一个是“价值创造过程”,另一个更重要的是“价值实现过程”。用商业环境来类比就非常浅显了,好的产品生产出来是价值创造过程,卖出去是价值实现过程。好产品不卖出去,就形不成回报,形不成客户体验,又怎么判断功能好坏、品质高低呢? 所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,必须弄清哪些是价值创造过程,哪些是价值的实现过程,偏废就会走弯路。深谙此道的智者能够事半功倍,获得职业成功。 “ 老学者”VS“学术超男” 易中天作为一个学者,以知识挖掘、整理、创新为价值生产方式,以知识传播为价值实现方式。历史上的学者大家,除了潜心学问之外,在传播方面是颇下苦功的。著书立说、桃李天下、游学列国等是他们典型的知识传播方式。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,更为个人品牌增加了易于识别的性格色彩。比如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,杜甫的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鲁迅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等等。 设想一下,如果没有书籍、传承学派和掌故逸闻,又有谁知道他们呢?又何谈成功呢?现今的公众有多少人知道钱穆、季羡林、陈寅恪此等国学大师呢? 学者,十年之前以传统的讲座、著书、讲课、作报告为主流传播方式,凭借的是一种传播特权,其传播的机会如会议、出版等等与级别、职位、职称紧密相关。这样的特权带来了两个问题,一个是被动与局限,一个是更多的人被埋没。现在好了,随着信息化以及传媒商业化,网络、电视无差别传播模式,打碎了旧的特权,造就了明星横空出世的机制,草根成为明星的时代来了。 专家支招:“另辟蹊径”促成功 不服气易中天的人,质疑其学术贡献与成功是否相配,如同10年前很多东北人说:“赵本山在俺们那里不算啥!”,如同有人说“脑黄金不就是外国人吃了多年的褪黑激素嘛”。事实上很多中学教师、大学教师可能有比他更好的思想文化成果,仍处在怀才不遇的阶段。 怀才不遇的人不必责怪生不逢时、缺少伯乐,而应该在价值实现方式上下苦功。把你的知识、智慧用最简洁、最利于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,比如:在企业中多写方案、策划和建议,多承担任务哪怕是举手之劳来表现你的能力、主动性、条理性、合作精神与责任心,或者多写博文、多去回答提问、站在人多的地方宣讲。 社会对价值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,创造价值只完成了必要的一半,实现它却是更重要的另一半,两者结合才构成职业成功的充分条件。
最新评论
更多>>
参与评论
【注】 发表评论需遵守以下条例:
|